- 鹿兒島城遺址旅遊指南:探尋薩摩武士傳承與西南戰爭歷史遺跡
- 鹿兒島城遺址曾是島津家族的據點,透過復原的城門、戰爭留下的城牆彈痕和博物館,探索薩摩的武士歷史。
最後更新:
鹿兒島城遺址(鶴丸城)位於鹿兒島市中心城山山麓,是薩摩藩主島津家族的居城。這裡也是西南戰爭的激戰地,石牆上留有無數的彈痕。
本文將報導實際探訪鹿兒島城遺址時的情況。透過照片介紹復原的御樓門、黎明館、庭園遺跡等現場可見的歷史痕跡。
如果想詳細了解鹿兒島城的歷史和看點,也請參閱以下文章。
閱讀更多關於鹿兒島城的看點的信息
象徵鹿兒島城遺址的是正面矗立的「御樓門」。

高度和寬度均約20公尺的氣勢恢宏的木造城門,原封不動地再現了曾經守護城堡正面的威嚴。

這座御樓門在明治6年(1873年)的火災中燒毀後,長期失去了蹤影,但經過約150年的歲月,於2020年得以復原,現在作為鹿兒島城遺址的新象徵迎接眾多遊客。
穿過御樓門向左前行,石牆上刻有無數孔洞。這些是明治10年(1877年)西南戰爭中發射的槍彈和砲彈的痕跡。以城山為據點固守的薩軍與包圍他們的政府軍在這裡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

集中在石牆接縫處和轉角處的痕跡、剝落的石面、淺淺的凹陷,都是激戰的證據。可以看出來自多個方向的射擊和砲擊,靜靜地訴說著當時攻防戰的激烈程度。


從長滿青苔的石頭和風化嚴重的表面,可以感受到即使經過百年以上的歲月也未消失的戰鬥痕跡。大的破損旁邊,針尖般的小痕跡星星點點地殘留著,讓人想像激烈的槍戰場景。



凝視刻在石頭上的那些傷痕,彷彿能穿越時空傳來戰鬥的記憶。

據悉,石牆上的部分痕跡也確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射擊所致。

穿過御樓門,沿著留有彈痕的石牆前行,映入眼簾的是鹿兒島縣歷史資料中心「黎明館」。這座建在城址本丸遺址上的博物館廣泛介紹薩摩的歷史和文化。


在黎明館旁邊,矗立著格外引人注目的石碑「聚珍寶庫碑」。


這座石碑由薩摩藩第25代藩主島津重豪建立,向今人傳達他的思想和文化關懷。島津重豪是供奉在照國神社的島津齊彬的曾祖父,活躍於18世紀後半葉。
碑文從天地開闢開始記載,表現出探求自然之理的姿態。可以看出重豪透過藥草研究、動植物飼養、礦物和陶瓷器等的收集,試圖加深對自然和科學的理解。
此外,碑文還刻有他惋惜多年收集品的散失,在荏原郡(現在的東京高輪)建造名為「聚珍寶庫」的寶物庫保管珍貴物品的經過。希望百年後的後世也能守護傳承的願望貫穿整篇碑文。
在鹿兒島這片土地上遇見這座石碑,可以感受到一位生活在學問和好奇心中的藩主的姿態。這是一座靜靜傳達江戶時代的薩摩已經扎根了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收藏文化的紀念碑。
在黎明館的場地內,幕末代表性的薩摩女性天璋院篤姬的雕像靜靜佇立。

篤姬出生於薩摩藩主島津家的分家,後來成為德川第13代將軍家定的正室。丈夫去世後號稱「天璋院」,即使迎來幕府崩潰的時代,也為守護德川家和民眾而盡力。
1868年,當官軍決定對江戶發動總攻擊時,篤姬與西鄉隆盛等人反覆交涉,被認為是促成江戶城無血開城的功臣之一。她冷靜的判斷和高傲的行動正是象徵薩摩女性精神的體現。
矗立在黎明館綠蔭中的這座雕像向今人傳達著在動盪時代靈活生存的女性的高貴。參觀時,請務必停下腳步仰望她的身姿。

黎明館後方展開著被寧靜綠意環抱的庭園。遊客稀少,時間悠然流淌。這裡有再現曾經位於鹿兒島城本丸東南部池塘的「御池」,以及遷建的薩摩傳統民居「桶之間二棟屋」,可以近距離感受往日的生活和美學意識。

御池是島津家第18代當主島津家久建造的庭園的一部分,在昭和時期配合黎明館開館而復原。水在石組之間平緩流淌,架設著名為「九皋橋」的優雅橋樑。倒映在水面的樹木與石頭的和諧之美,讓人想停下腳步靜靜欣賞這寧靜的一隅。

池塘旁邊建有名為「桶之間二棟屋」的茅草屋頂古民居。這是薩摩地區典型的民居形式,是傳達當時生活空間的珍貴建築。


建築內部保留著圍爐和樑,外面還有帶屋頂的水井,向今人傳達著往日的生活樣貌。

黎明館庭園靜靜保留著鹿兒島城還被稱為鶴丸城時代的記憶。與御樓門和石牆的壯麗形成對比,這裡可以感受到貼近人們生活的薩摩風土。參觀城址時,請務必也到這個後院走一走。

在黎明館西側,有曾經的「鶴丸城二之丸遺址」。現在建有鹿兒島縣立圖書館,作為傳承學習和文化的場所承擔著新的角色。

二之丸在江戶時代是支撐藩政中樞的重要區域,設有與政務和禮儀相關的設施。從明治以後經過教育設施到現在的圖書館,這片土地一直作為「知識據點」不斷前行。
與黎明館所在的本丸遺址並列,二之丸遺址是向今人傳達鹿兒島城歷史結構的重要區域。查看館外的引導牌,可以了解整個城堡的佈局和當時的地形。


鹿兒島城的護城河,從變黑的石頭和長滿青苔的表面可以感受到漫長歲月的厚重。倒映在護城河中的御樓門和城山的綠意,靜靜地讓人想起往日的景象。

環繞城堡的石牆,整齊堆砌的切石美麗動人,經過時代變遷仍保持穩固的姿態。近看時,刻在石頭接縫處的鑿痕訴說著當時工匠的精心工作。

在御樓門前的人行道旁,有介紹城堡石牆使用的「石砌技法」的展示角。使用實際的石頭再現布積和算木積等結構,可以直觀地學習築城技術。




展示板上還標明了各種堆砌方法實際使用的地點,在散步前確認一下,現場觀察會更有樂趣。
穿過御樓門,沿著石牆的彈痕、黎明館的展覽以及庭園漫步,切實感受到鹿兒島城刻下的時間深度。這片土地確實保留著薩摩的歷史。
留有往日戰火痕跡的石牆,絕不是過去的遺物,而像是穿越時空向人訴說的「活的證據」。復原的御樓門的壯麗和在黎明館學習的薩摩智慧與文化,為這座城址注入了新的生命。
站在寧靜的城址上,這片反覆經歷戰鬥和重生的土地的自豪和高貴令人動容。
如果造訪鹿兒島,請一定要走一走這個地方,感受這裡的氣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