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鹿兒島城遺址:戰爭痕跡與復興精神
- 探索鹿兒島城遺址,佈滿彈痕的石牆和雄偉的御樓門訴說著薩摩藩的堅韌不屈和西南戰爭的歷史。
最後更新:
在鹿兒島市區,有一座曾經見證薩摩藩歷史的「鹿兒島城」。
這座城堡建於關原之戰後,經歷了明治維新,也成為西南戰爭的舞台,歷經400年歷史的今天,作為傳承薩摩歷史的象徵,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參觀。
本文將詳細介紹西南戰爭的遺跡、體現薩摩藩精神的獨特建城方式等鹿兒島城走過的歷史及其看點。

鹿兒島城遺址是位於鹿兒島市中心部的島津家居城遺址。也被稱為鶴丸城,從江戶時代起作為薩摩藩的政治和文化據點繁榮發展。現在保留著復原的御樓門和石牆、西南戰爭遺跡,透過黎明館等設施體驗薩摩歷史,是深受歡迎的名勝。
| 項目 | 內容 |
|---|---|
| 名稱 | 鹿兒島城遺址(鶴丸城) |
| 地址 | 鹿兒島縣鹿兒島市城山町7 - 2 |
| 開放時間 | 自由參觀(黎明館 上午 9:00 - 下午 6:00,週一閉館) |
| 門票 | 免費(黎明館收費) |
| 交通方式 | 從JR鹿兒島中央站搭市電在「市役所前站」下車,步行約5分鐘 |
| 停車場 | 黎明館設有免費停車場 |
| 官方網站 | 鹿兒島(鶴丸)城遺址 - 鹿兒島縣官方網站 |

矗立在鹿兒島城遺址正面的御樓門,曾是藩主登城時通過的本丸御殿正門。1873年在火災中被燒毀,2020年作為傳統木造建築時隔約140年得以復原。
屋頂上設置了日本最大級別的青銅製鴟吻,高度和寬度均約20公尺,是日本最大的城門。

鹿兒島城遺址的石牆上,至今仍留著1877年西南戰爭激烈攻防戰的彈痕。

以西鄉隆盛為中心的薩軍與新政府軍的最後決戰,就在這城山周邊展開。穿過御樓門後的石牆上布滿槍彈和砲擊的痕跡,靜靜訴說著當時緊張激烈的場景。


這場伴隨著近代日本黎明而迎來終結的戰爭記憶,是讓參觀者感受歷史厚重的珍貴遺址。

鹿兒島城遺址至今保留著江戶時代修建的石牆和護城河,狀態良好。鹿兒島城的石牆大多採用將石材加工成方形後堆砌的「切込接」方法砌成。仔細觀察石材表面,可以看到用石鑿精心整形的痕跡。
此外,被認為是鬼怪出入之處的東北方位被視為「鬼門」,為了防止災禍,石牆的一部分可以看到被稱為「隅欠」的削去稜角的形狀。

護城河從春季到初夏會開滿蓮花,為厚重的歷史增添色彩。作為保留往昔風貌的寧靜空間,四季變換的風景吸引著參觀者。


建在鹿兒島城本丸遺址上的黎明館,是可以系統學習鹿兒島縣歷史和文化的綜合博物館。館內展示著從舊石器時代到近現代的資料,以及島津家相關的工藝品、武具、書畫等。介紹薩摩藩的政治和產業,以及通向明治維新的歷程。還定期舉辦特別展和企劃展,每次參觀都有新的發現。
配設的咖啡廳和餐廳可以邊眺望城址邊悠閒休息,是參觀後小憩的理想場所。兩處設施包括內裝在內所有設計性都很高,居住舒適度極佳,特別推薦。
餐廳:城山Seasoning
| 項目 | 內容 |
|---|---|
| 開放時間 | 上午 9:00 - 下午 6:00(最後入館 下午 5:30) |
| 閉館日 | 週一(如遇國定假日則次日閉館) 每月25日(如遇週六週日則開館) 12月31日 - 1月2日 |
| 門票 | 成人 430日圓 高中生・大學生 270日圓 小學生・國中生 160日圓 學齡前兒童 免費 |
| 官方網站 | https://www.pref.kagoshima.jp/reimeikan/ |
在黎明館後面,靜靜坐落著傳承薩摩生活和美學意識的「桶之間二棟屋」和「御池」。

桶之間二棟屋是將天保年間建造的舊海老原坂家住宅遷建而成,具有南北棟和東西棟由被稱為「桶之間」的土間連接的獨特結構。這是川內川流域常見的典型薩摩民居形式,傳承著當時的生活方式。


其旁邊的御池是昭和時期復原了第18代藩主島津家久修建的庭園。水流沿著瀑布石和刻有「大悲水」的石頭流淌,架設著意為深谷的「九皐橋」。平靜的水面與石組和諧的空間,籠罩在適合城址散步收尾的寧靜中。

這些靜靜坐落在黎明館後面的遺址,在當地沒有大張旗鼓地宣傳因而容易被忽略,但作為傳承當時的珍貴文化遺構,是值得特意前往的景點。
夜晚的鹿兒島城遺址,御樓門和石牆從日落到下午 10:00進行燈光照明,夢幻地照亮夜晚的城址。

照明期間每小時約有10分鐘使用色彩變化和閃光的演出,可以欣賞到根據季節和活動變化的彩色照明。
關於鹿兒島城遺址(御樓門、石牆)的燈光照明 - 鹿兒島縣官方網站
鹿兒島城是1601年由島津家第18代當主島津家久築造的薩摩藩本城。在關原之戰中歸屬西軍戰敗後,考慮到藩領防衛而採用了背靠城山的格局。此後約270年間作為薩摩藩的政治軍事中心發揮作用,藩校「造士館」和「演武館」等教育文化據點也在此地逐步完善。
到了幕末時期,在島津齊彬和島津久光的領導下推進改革,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活躍其中,推動了向近代國家邁進的步伐。明治6年的火災燒毀了本丸和御樓門,明治10年的西南戰爭中二之丸一帶捲入戰火。明治以後作為學校和縣級設施使用,1983年在本丸遺址開設了黎明館,2020年御樓門以木造形式復原。
| 島津家久開始築城。推進背靠城山的平山城的整備。 | |
| 本丸御殿和大手口基本完工,作為藩政廳的體制基本完成。 | |
| 整備造士館、演武館等,作為政治、教育、文化中心發展。 | |
| 明治維新中薩摩出身者在中央活躍,城下成為近代化的據點。 | |
| 廢藩置縣廢除薩摩藩,城內設置鎮西鎮台第二分營等軍事設施。 | |
| 火災燒毀本丸御殿和御樓門。 | |
| 西南戰爭中二之丸等遭受戰火。 | |
| 作為「鹿兒島城遺址」被指定為國家史蹟。 | |
| 在本丸遺址開設鹿兒島縣歷史資料中心「黎明館」。 | |
| 御樓門以木造形式復原,作為日本最大級別的城門重生。 | |
| 擴大範圍包括城山等,作為「鹿兒島城遺址」整理國家史蹟名稱。 |
鹿兒島城從築城之初就沒有天守閣。這是鹿兒島城最大的特徵,本丸、二之丸、下屋敷橫向連接形成被稱為「屋形建築」的結構。

這種獨特的築城樣式體現了薩摩藩「不以城為守,而以人為城」的理念。認為堅固的石牆和高層天守不是關鍵,藩士每一個人的忠義和團結才是守護國家的力量。
因此,城堡的防禦由設置在全藩各地的被稱為「外城」的鄉土防衛組織支撐。由此建立起不僅是城下,而是領內整體一體守護薩摩國的體制。
城下町武家宅邸林立,外圍形成上町、下町、西田町,有超過5000名町人居住,但人口大半由武士佔據,強烈體現出藩的軍事都市特徵。
鹿兒島城的御城印和日本100名城印章,均可在鹿兒島市內獲得。
鹿兒島城的御城印可在「鹿兒島漫步觀光站」購買。價格為300日圓,除了現場外,官方線上商店也有銷售。

此外,日本100名城印章設置在「鹿兒島漫步觀光站」和「黎明館」兩個地方。均可免費蓋章。
鹿兒島城遺址位於鹿兒島市中心部的城山町,可以方便地搭乘市電和巴士前往。最近的市電停靠站是「市役所前」,下車後步行約5分鐘即可到達御樓門前。

從JR「鹿兒島中央站」前往時,從櫻島口出站,在市電「鹿兒島中央站前」站搭乘2路前往鹿兒島站前方向,在「市役所前」下車比較方便。所需時間約15分鐘。
搭乘巴士時,「縣民交流中心前」巴士站最近,下車後正對面就是御樓門。此外,從「市役所前」或「金生町」巴士站也可步行到達。
鹿兒島城遺址位於市區,市電、巴士、計程車等交通方式眾多,但推薦搭乘市電。巴士有多條線路運行,不熟悉的話容易迷路,但市電只需搭乘2路有軌電車即可,非常簡單易懂。
自駕的話,可以使用黎明館的免費停車場(普通車125個車位)。


鹿兒島城遺址透過御樓門和石牆、西南戰爭遺跡、黎明館等,多方面傳承薩摩歷史的珍貴遺址。
石牆上的彈痕是西南戰爭時期留下的,但也發現一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彈痕。歷經如此多次變遷和考驗,城堡並未消失,留下了它的精神。
復原的御樓門靜靜守望著這段歷史,至今仍向未來傳承著薩摩的驕傲。
在鹿兒島中心400年。請一定來這座至今仍生生不息的城址走一走。
